积食顾名思义就是累积的食物在胃或者肠道中。在中医的角度上来说,积食是一种脾胃不适,是因为婴幼儿饮食过量,脾胃受损,食物停滞在中焦,而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小儿先天体质虚寒,导致它积食的原因非常多,有时饮食上照顾得好,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脾胃受到了伤害,从而也会引起积食。
除饮食外,还有2种可能导致孩子积食:
1、脾胃受凉
宝宝脾胃受凉或者是不小心吃了凉食,会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导致食物无法被肠胃正常的消化
2、消化功能减弱
到了晚上孩子的消化功能会逐渐减弱,如果睡觉之前吃太多也会造成积食,而且还会让宝宝睡不好。
积食对身体的影响:
当积食引起的胃积热攻到肝,孩子的舌苔会*厚燥,引起情绪急躁、好动,轻者晚上不睡觉,重者不吃饭,只想吃寒凉的食物。
当积食引起的胃积热攻到脾,孩子舌苔会发厚发白,引起脾虚,导致孩子腹泻,消化不良,吸收也不好。胃积热攻到孩子的肠道之后,舌头黑燥,引起腹胀,形成肠痉挛,痢疾,下垂等问题。
当孩子的胃积热攻到肺以后,会引起孩子出现感冒,咳嗽,气喘,甚至造成过敏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抵抗力也会变得很差。
当孩子的胃积热攻到心,会引起舌胎周边发红,口腔溃疡频发;
胃积热攻到肾,舌苔光滑,头发焦*,面部没有光泽,体质消瘦,很容易出虚汗。
"冲洗"脾胃积食,农村有张方子!一杯水+四穴位,管用
"一杯水"
冬季气候干燥,可以让宝宝适当多喝水,加快新陈代谢,在水中加入猴菇锌棘,这是一种成方,其中有猴头菇,山楂,鸡内金,茯苓,沙棘等物质,这些药食同源的食材不仅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还能够扶正固本,强化脾胃的作用,预防积食再次出现,小儿脾常不足,经常喝些猴菇锌棘能够弥补这一先天的不足。
"四穴位"
1、捏脊
家长可以采用最简单的捏脊方式,让宝宝面朝下平躺,家长用手指捏宝宝的脊柱两侧,大拇指与其他的手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沿脊柱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操作,重复10~15分钟。
2、摩腹
不论是肚子胀气还是便秘又或者是腹泻,都可以用摩腹的方法来帮孩子缓解,具体方法是用右手盖在孩子肚子上,顺时针为清,逆时针为补,积食可以顺时针摩腹,如果腹泻的话可以逆时针摩腹。
但家长一定要注意力度,做到皮动肉不动,一定要注意保暖,可以隔一件单衣进行,避免宝宝受凉,加重孩子的积食。
3、四横纹
在孩子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关节处,可以揉三下掐一下,每个指节掐3~5次,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可以用磨搓的方法,促进积食缓解。
4、板门穴
以顺时针的方法按揉板门穴1-3分钟,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的作用,家有积食的孩子可以常用这个方法。
此外,饮食上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孩子慢慢的长大,很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吸引,家长也要做好表率。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吃得太快,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饮食气氛,宝宝自然也会吃的很开心,并且对于孩子上的食物也要谨慎的选择。
注意给孩子要少食多餐,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想着去一次性给孩子补充掉流失的营养,要让孩子的脾胃功能得到恢复,孩子才能够更好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家长切记不要背道而驰。
-END-
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