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占世界人口的30%以上,而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此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重任。过敏性疾病被WHO列为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齐名的21世纪四类重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由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特点是儿童患者比例高于成年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发达国家患者比例高于落后国家,城市患者比例高于农村,因此其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将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完全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对解决过敏性疾病的诊治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解释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呢?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子在此起着主要作用。“卫生学假说”认为,在幼年接触各类有害抗原可以帮助其防止过敏和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生,20世纪大规模卫生条件的改进及疫苗的开发与抗生素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过敏反应的增加(Obokietal.;LambrechtandHammad)。另外,接触尘螨(地毯、空调的使用)的机会增加也是一个诱因。
年,何韶衡团队撰写了《临床过敏疾病学》(年版),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好评。近年来,过敏性疾病领域发展迅速,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筹备成立了基础与转化学组、耳鼻喉眼过敏疾病学组、呼吸系统过敏疾病学组、皮肤过敏学组、食物和重症过敏学组、特异性免疫治疗学组等,主要目的是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各种过敏性疾病有更加专业的深入认识,全新版本的《临床过敏疾病学》(何韶衡,谢华,魏庆宇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6)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主要由辽宁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常委以上人员撰写。
近年来,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有了一些新认识,主要包括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Toll样受体介导细菌、病毒感染诱发或加重过敏性疾病,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募集具有自身放大的机制,过敏原特异性嗜碱性粒细胞激发试验的临床意义研究,新过敏原的发现,以及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2innatelymphoidcell,ILC2)与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等。在临床方面,GINA委员会提出了新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InitiativeforAsthma,GINA),目前更新至年版,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过敏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版)》,等等。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地掌握这些新进展,我们在本书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
年,何韶衡、张慧云在东京举行的首届中-日-韩三国过敏年度交流会上,在国内外率先对沿用了近50年的过敏性疾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商榷,将原来的“过敏性疾病是一组由IgE介导的疾病”修改为“是一组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介导的疾病”,而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只是其中的一个亚型,从而修正了人们对过敏性疾病认识的偏差。这是因为过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根本问题是激活后的初始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从而启动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Heetal.)。
▲过敏发生机制总结图
其科学意义在于:①解释了临床上部分特异性IgE检测结果与过敏的临床表现不符;②解释了众多小分子过敏原如酒精、造影剂、药物诱发过敏反应的机制;③解释了IgG介导的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对过敏性疾病的新定义必将使人们重新认识此类疾病,并将会大大提高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水平,造福人类。
←左右滑动